·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最新更新
 
·买受人的逾期付款责任
·商品房预订协议的效力及一房二卖的
·牛某与昆山时代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牛某与昆山时代房地产公司商品房买
·因拆迁导致租赁合同不能履行怎么办
·项目经理要有签证索赔意识,否则将
·业主违规,物业公司将有依据起诉
·在办案中怎样证明实际施工人的身份
·离婚房产纠纷
·房屋延期交房的违约金赔付标准
信息推荐
 
·牛某与昆山时代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商品房买卖
·牛某与昆山时代房地产公司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
·因拆迁导致租赁合同不能履行怎么办?
·项目经理要有签证索赔意识,否则将会造成建筑
·在办案中怎样证明实际施工人的身份
·离婚房产纠纷
·房屋延期交房的违约金赔付标准
·二手房买卖合同应具备的条款
·二手房买卖合同可以解除吗?什么情况下可以解除
·二手房过户应注意什么?
热点信息
 

·没有任何信息
位置:首页 >> 房产律师
 位置: 昆山律师网 >> 昆山房地产律师网 >> 建筑规范 >>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 正文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字号 】  录入:Admin   更新时间:2009-8-19   阅览: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Building Pile Foundations
JGJ 9494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5年7月1日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802号
根据原国家计委计标函[1987]78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主编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强制性行业标准编号
JGJ9494自1995年7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建筑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归口
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负责在施行过程中
如发现问题和意见请函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4年12月31日
1
目次
1 总则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设计规定
3.1 基本资料
3.2 桩的选型与布置
3.3 设计原则
3.4 特殊条件下的桩基
4 桩基构造
4.1 桩的构造
4.2 承台构造
5 桩基计算
5.1 桩顶作用效应计算
5.2 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
5.3 桩基沉降计算
5.4 桩基水平承载力与位移计算
5.5 桩身承载力与抗裂计算
5.6 承台计算
6 灌注桩施工
6.1 施工准备
6.2 一般规定
6.3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
6.4 沉管灌注桩和内夯灌注桩
6.5 干作业成孔灌注桩
7 混凝土预制桩与钢桩的施工
7.1 混凝土预制桩的制作
7.2 混凝土预制桩的起吊运输和堆存
7.3 混凝土预制桩的接桩
7.4 混凝土预制桩的沉桩
7.5 钢桩(钢管桩H型桩及其他异型钢桩)的制作
7.6 钢桩的焊接
7.7 钢桩的运输和堆存
7.8 钢桩的沉桩
8 承台施工
8.1 一般规定
8.2 基坑开挖和回填
2
8.3 钢筋和混凝土施工
9 桩基工程质量检查及验收
9.1 成桩质量检查
9.2 单桩承载力检测
9.3 基桩及承台工程验收资料
附录A 成桩工艺选择参考表
附录B 考虑承台(包括地下墙体)基桩协同工作和土的弹性抗
力作用计算受水平荷载的桩基
附录C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附录D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附录E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附录F 按倒置弹性地基梁计算墙下条形桩基承台梁
附录G 附加应力系数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附录H 桩基等效沉降系数e计算参数表
附录I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加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条文说明
1 总则
1.0.1 为了在桩基设计与施工中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桩基的设计与施

1.0.3 桩基的设计与施工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上部结构类型荷
载特征施工技术条件与环境检测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精心施工
1.0.4 本规范系根据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的基本原
则制订与建筑结构有关的符号单位和术语按建筑结构设计基本术语
通用符号和计量单位GBJ8385采用
1.0.5 采用本规范时土分类按现行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
定执行荷载取值按现行的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规定执行混凝土桩和
承台的截面计算按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钢桩
的截面计算按现行的钢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执行对于特殊土地区的桩
基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桩基尚应按现行的有关规范执行本
规范未作规定的其他内容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桩基础由基桩和连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若桩身全部埋于土
中承台底面与土体接触则称为低承台桩基若桩身上部露出地面而承
3
台底位于地面以上则称为高承台桩基建筑桩基通常为低承台桩基础
单桩基础采用一根桩(通常为大直径桩)以承受和传递上部结构(通
常为柱)荷载的独立基础
群桩基础由2根以上基桩组成的桩基础
基桩群桩基础中的单桩
复合基桩包含承台底土阻力的基桩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单柱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到达破坏状态前或出
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时所对应的最大荷载它取决于土对桩的支承阻
力和桩身材料强度一般由土对桩的支承阻力控制对于端承桩超长桩
和桩身质量有缺陷的桩可能由桩身材料强度控制
群桩效应群桩基础受竖向荷载后由于承台桩土的相互作用
使其桩侧阻力桩端阻力沉降等性状发生变化而与单桩明显不同承载
力往往不等于各单桩承载力之和称其为群桩效应群桩效应受土性桩
距桩数桩的长径比桩长与承台宽度比成桩方法等多因素的影响而
变化
群桩效应系数用以度量构成群桩承载力的各个分量因群桩效应而
降低或提高的幅度指标如侧阻端阻承台底土阻力的群桩效应系数
桩侧阻力群桩效应系数群桩中的基桩平均极限侧阻与单桩平均极限侧
阻之比
桩端阻力群桩效应系数群桩中的基桩平均极限端阻与单桩平均极
限端阻之比
桩侧阻端阻综合群桩效应系数群桩中的基桩平均极限承载力与单
桩极限承载力之比
承台底土阻力群桩效应系数群桩承台底平均极限土阻力与承台底
地基土极限阻力之比
负摩阻力桩身周围土由于自重固结自重湿陷地面附加荷载等
原因而产生大于桩身的沉降时土对桩侧表面所产生的向下摩阻力在桩
身某一深度处的桩土位移量相等该处称为中性点中性点是正负摩阻
力的分界点
下拉荷载对于单桩基础中性点以上负摩阻力的累计值即为下拉
荷载对于群桩基础中的基桩尚需考虑负摩阻力的群桩效应即其下拉
荷载尚应将单桩下拉荷载乘以相应的负摩阻力群桩效应系数予以折减
闭塞效应开口管桩沉入过程桩端土一部分被挤向外围一部分
涌入管内形成土塞土塞受到管壁摩阻力作用将产生一定压缩土塞高
度及其闭塞程度与土性管径壁厚及进入持力层的深度等诸多因素有关
闭塞程度直接影响端阻发挥与破坏性状及桩的承载力称此为闭塞效应
4
5
6
3 基本设计规定
3.1 基本资料
3.1.1 桩基设计应具备以下资料:
3.1.1.1 岩土工程勘察资料
7
(1)按照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要求整理的工程地质报告和图件
(2)桩基按两类极限状态进行设计所需用的岩土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值
(3)对建筑场地的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土洞
等有明确的判断结论和防治方案
(4)已确定和预测的地下水位及地下水化学分析结论
(5)现场或其他可供参考的试桩资料及附近类似桩基工程经验资料
(6)抗震设防区按设防烈度提供的液化地层资料
(7)有关地基土冻胀性湿陷性膨胀性的资料
3.1.1.2 建筑场地与环境条件的有关资料
(1)建筑场地的平面图包括交通设施高压架空线地下管线和地下
构筑物的分布
(2)相邻建筑物安全等级基础型式及埋置深度
(3)水电及有关建筑材料的供应条件
(4)周围建筑物及边坡的防振防噪音的要求
(5)泥浆排泄弃土条件
3.1.1.3 建筑物的有关资料
(1)建筑物的总平面布置图
(2)建筑物的结构类型荷重及建筑物的使用或生产设备对基础竖向及
水平位移的要求
(3)建筑物的安全等级
(4)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抗震)类别
3.1.1.4 施工条件的有关资料
(1)施工机械设备条件制桩条件动力条件以及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性
(2)施工机械设备的进出场及现场运行条件
3.1.1.5 供设计比较用的各种桩型及其实施的可能性
3.1.2 桩基的详细勘察除满足现行勘察规范有关要求外尚应满足以下
要求:
3.1.2.1 勘探点间距
(1)对于端承桩和嵌岩桩:主要根据桩端持力层顶面坡度决定宜为
1224m当相邻两个勘探点揭露出的层面坡度大于10%时应根据具体
工程条件适当加密勘探点
(2)对于摩擦桩:宜为2030m布置勘探点但通到土层的性质或状态
在水平方向分布变化较大或存在可能影响成桩的土层存在时应适当加
密勘探点
(3)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柱下单桩基础应按桩列线布置勘探点并宜每桩
设一勘探点
3.1.2.2 勘探深度
(1)布置1/31/2的勘探孔为控制性孔且安全等级为一级建筑桩基
场地至少应布置3个控制性孔安全等级为二级的建筑桩基应不少于2个
8
控制性孔控制性孔深度应穿透桩端平面以下压缩层厚度一般性勘探孔
应深入桩端平面以下35m
(2)嵌岩桩钻孔应深入持力岩层不小于35倍桩径当持力岩层较薄
时应有部分钻孔钻穿持力岩层岩溶地区应查明溶洞溶沟溶槽
石笋等的分布情况
3.1.2.3 在勘察深度范围内的每一地层均应进行室内试验或原位测
试提供设计所需参数
3.2 桩的选型与布置
3.2.1 桩可按下列规定分类
3.2.1.1 按承载性状分类
(1)摩擦型桩:
摩擦桩:在极限承载力状态下桩顶荷载由桩侧阻力承受
端承摩擦桩:在极限承载力状态下桩顶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受
(2)端承型桩:
端承桩:在极限承载力状态下桩顶荷载由桩端阻力承受
摩擦端承桩:在极限承载力状态下桩顶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
3.2.1.2 按桩的使用功能分类
(1)竖向抗压桩(抗压桩)
(2)竖向抗拔桩(抗拔桩)
(3)水平受荷桩(主要承受水平荷载)
(4)复合受荷桩(竖向水平荷载均较大)
3.2.1.3 按桩身材料分类
(1)混凝土桩:灌注桩预制桩
(2)钢桩
(3)组合材料桩
3.2.1.4 按成桩方法分类
(1)非挤土桩:干作业法泥浆护壁法套管护壁法
(2)部分挤土桩:部分挤土灌注桩预钻孔打入式预制桩打入式敞口桩
(3)挤土桩:挤土灌注桩挤土预制桩(打入或静压)
3.2.1.5 按桩径大小分类
(1)小桩:d250mm
(2)中等直径桩:250mm(3)大直径桩:d800mm
d桩身设计直径
3.2.2 桩型与工艺选择应根据建筑结构类型荷载性质桩的使用功
能穿越土层桩端持力层土类地下水位施工设备施工环境施工
经验制桩材料供应条件等选择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桩型和成桩工艺
选择时可参考附录A
9
3.2.3 桩的布置需符合下列要求:
3.2.3.1 桩的中心距:
(1)桩的最小中心距应符合表3.2.3.1的规定对于大面积桩群尤其是挤
土桩桩的最小中心距宜按表列值适当加大
3.2.3.2 排列基桩时宜使桩群承载力合力点与长期荷载重心重合
并使桩基受水平力和力矩较大方向有较大的截面模量
3.2.3.3对于桩箱基础宜将桩布置于墙下对于带梁(肋)桩筏基础
宜将桩布置于梁(肋)下对于大直径桩宜采用一柱一桩
3.2.3.4 同一结构单元宜避免采用不同类型的桩同一基础相邻桩的
桩底标高差对于非嵌岩端承型桩不宜超过相邻桩的中心距对于摩擦
型桩在相同土层中不宜超过桩长的1/10
3.2.3.5一般应选择较硬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
的深度对于粘性土粉土不宜小于2d砂土不宜小于
1.5d碎石类土不宜小于1d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基以下硬持力层
厚度不宜小于4d
当硬持力层较厚且施工条件许可时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宜
达到桩端阻力的临界深度
3.3 设计原则
3.3.1 建筑桩基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以可靠指
10
标度量桩基的可靠度采用以分项系数表达的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进行计

3.3.2 桩基极限状态分为下列两类:
3.3.2.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应于桩基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整体失稳
或发生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
3.3.2.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应于桩基达到建筑物正常使用所规定
的变形限值或达到耐久性要求的某项限值
3.3.3 根据桩基损坏造成建筑物的破坏后果(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
损失产生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桩基设计时应根据表
3.3.3 选用适当的安全等级
3.3.4 根据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桩基需进
行下列计算和验算
3.3.4.1 所有桩基均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计算计算内容包括:
(1)根据桩基的使用功能和受力特征进行桩基的竖向(抗压或抗拔)承载
力计算和水平承载力计算对于某些条件下的群桩基础宜考虑由桩群土
承台相互作用产生的承载力群桩效应
(2)对桩身及承台承载力进行计算对于桩身露出地面或桩侧为可液化
土极限承载力小于50kPa(或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10kPa)土层中的细长桩
尚应进行桩身压屈验算对混凝土预制桩尚应按施工阶段的吊装运输和
锤击作用进行强度验算
(3)当桩端平面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验算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
(4)对位于坡地岸边的桩基应验算整体稳定性
(5)按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应进行抗震验算的桩基应验算
抗震承载力
3.3.4.2 下列建筑桩基应验算变形:
(1)桩端持力层为软弱土的一二级建筑桩基以及桩端持力层为粘性
土粉土或存在软弱下卧层的一级建筑桩基应验算沉降并宜考虑上部
结构与基础的共同作用
(2)受水平荷载较大或对水平变位要求严格的一级建筑桩基应验算水
平变位
3.3.4.3 下列建筑桩基应进行桩身和承台抗裂和裂缝宽度验算:
11
根据使用条件要求混凝土不得出现裂缝的桩基应进行抗裂验算对使
用上需限制裂缝宽度的桩基应进行裂缝宽度验算
3.3.5 桩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计算应采用作用效应的基本组合和地
震作用效应组合
当进行桩基的抗震承载能力计算时荷载设计值和地震作用设计值应
符合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
3.3.6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桩基沉降时应采用荷载的长期效应组
合验算桩基的水平变位抗裂裂缝宽度时根据使用要求和裂缝控制
等级应分别采用作用效应的短期效应组合或短期效应组合考虑长期荷载的
影响
3.3.7建于粘性土粉土上的一级建筑桩基及软土地区的一二级建筑
桩基在其施工过程及建成后使用期间必须进行系统的沉降观测直至沉
降稳定
3.4 特殊条件下的桩基
3.4.1 软土地区的桩基应按下列原则设计:
3.4.1.1 软土中的桩基宜选择中低压缩性的粘性土粉土中密和
密实的砂类土以及碎石类土作为桩端持力层对于一级建筑桩基不宜采
用桩端置于软弱土层上的摩擦桩
3.4.1.2 桩周软土因自重固结场地填土地面大面积堆载降低地
下水等原因而产生的沉降大于桩的沉降时应视具体工程情况考虑桩侧负
摩阻力对基桩承载力的影响
3.4.1.3 采用挤土桩时应考虑沉桩(管)挤土效应对邻近桩建(构)筑
物道路和地下管线等产生的不利影响
3.4.1.4 先沉桩后开挖基坑时必须考虑基坑挖土顺序坑边土体侧
移对桩的影响
3.4.1.5 在高灵敏度厚层淤泥中不宜采用大片密集沉管灌注桩
3.4.2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桩基应按下列原则设计:
3.4.2.1 基桩应穿透湿陷性黄土层桩端应支承在压缩性较低的粘性
土层或中密密实的粉土砂土碎石类土层中
3.4.2.2 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中宜采用干作业法的钻挖孔灌注

3.4.2.3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应按下列规定确
定:
(1)对一级建筑桩基应按现场浸水载荷试验并结合地区经验确定
(2)对于二三级建筑桩基可按饱和状态下的土性指标采用经验公
式估算
3.4.2.4 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应根据工程具体
情况考虑负摩阻力的影响
12
3.4.3 季节性冻土和膨胀土地基中的桩基应按下列原则设计:
3.4.3.1 桩端进入冻深线或膨胀土的大气影响急剧层以下的深度应
通过抗拔稳定性验算确定且不得小于4倍桩径及1倍扩大端直径最小
深度应大于1.5m
3.4.3.2 为减少和消除冻胀或膨胀对建筑物桩基的作用宜采用钻
挖孔(扩底)灌注桩
3.4.3.3 确定基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时除不计入冻胀膨胀深度范围
内桩侧阻力外还应考虑地基土的冻胀膨胀作用验算桩基的抗拔稳定
性和桩身受拉承载力
3.4.3.4 为消除桩基受冻胀或膨胀作用的危害可在冻胀或膨胀深度
范围内沿桩周及承台作隔冻隔胀处理
3.4.4 岩溶地区的桩基应按下列原则设计:
3.4.4.1 岩溶地区的桩基宜采用钻挖孔桩当单桩荷载较大岩
层埋深较浅时宜采用嵌岩桩
3.4.4.2 石笋密布地区的嵌岩桩应全断面嵌入基岩
3.4.4.3 当岩面较为平整且上覆土层较厚时嵌岩深度宜采用0.2d或
不小于0.2m
3.4.5 坡地岸边上的桩基应按下列原则设计:
3.4.5.1 建筑场地内的边坡必须是完全稳定的边坡如有崩塌滑坡
等不良地质现象存在时应按照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有关条款
进行整治
3.4.5.2 桩身的纵向主筋应通长配置
3.4.5.3 当有水平荷载时应验算坡地在最不利荷载组合下桩基的整
体稳定和基桩水平承载力
13
3.4.5.4 利用倾斜地层作桩端持力层时应保证坡面的稳定性
3.4.6 抗震设防区桩基应按下列原则设计:
3.4.6.1 桩进入液化层以下稳定土层中的长度(不包括桩尖部分)应按
计算确定对于粘性土粉土不宜小于2d砂土不宜小于1.5d碎石类土
不宜小于1d且对碎石土砾粗中砂密实粉土坚硬粘性土尚不应
小于500mm对其他非岩类石土尚不应小于1.5m
3.4.6.2 对建于可能因地震引起上部土层滑移地段的桩基应考虑滑
移体对桩产生的附加水平力
3.4.6.3 承台周围回填土应采用素土或灰土级配砂石分层夯实或
原坑浇注混凝土承台当承台周围为可液化土或极限承载力小于80kPa(或
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15kPa)的软土时宜将承
台外一定范围的土进行加固为提高桩基对地震作用的水平抗力可
考虑采用加强刚性地坪加大承台埋置深度在承台底面铺碎石垫层或设
置防滑趾在承台之间设置连系梁等措施
3.4.7 对可能出现负摩阻力的桩基宜按下列原则设计:
3.4.7.1 对于填土建筑场地先填土并保证填土的密实度待填土地
面沉降基本稳定后成桩
3.4.7.2 对于地面大面积堆载的建筑物采取预压等处理措施减少
堆载引起的地面沉降
3.4.7.3 对位于中性点以上的桩身进行处理以减少负摩阻力
3.4.7.4 对于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强夯挤密土桩等先行处理
消除上部或全部土层的自重湿陷性
3.4.7.5 采用其他有效而合理的措施
14
15
4.1.3.1 配筋率:当桩身直径为3002000mm时截面配 筋率可取
0.65%0.20%(小桩径取高值大桩径取低值)对受水平荷载特别大的桩
抗拔桩和嵌岩端承桩根据计算确定配筋率
4.1.3.2 配筋长度:
(1)端承桩宜沿桩身通长配筋
16
(2)受水平荷载的摩擦型桩(包括受地震作用的桩基)配筋长度宜采用
4.0/(见本规范第5.4.5条)对于单桩竖向承载力较高的摩擦端承桩宜
沿深度分段变截面配通长或局部长度筋对承受负摩阻力和位于坡地岸边
的基桩应通长配筋
(3)专用抗拔桩应通长配筋因地震作用冻胀或膨胀力作用而受拔力
的桩按计算配置通长或局部长度的抗拉筋
4.1.3.3 对于受水平荷载的桩主筋不宜小于810对于抗压桩和抗
拔桩主筋不应少于610纵向主筋应沿桩身周边均匀布置其净距不
应小于60mm并尽量减少钢筋接头
4.1.3.4箍筋采用68@200300mm宜采用螺旋式箍筋受水平荷
载较大的桩基和抗震桩基桩顶35d范围内箍筋应适当加密当钢筋笼
长度超过4m时应每隔2m左右设一道1218焊接加劲箍筋
4.1.4 桩身混凝土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4.1.4.1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15水下灌注混凝土时不得低
于C20混凝土预制桩尖不得低于C30
4.1.4.2 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5mm水下灌注混凝
土不得小于50mm
4.1.5 扩底灌注桩扩底端尺寸宜按下列规定确定(见图4.1.5)
4.1.5.1 当持力层承载力低于桩身混凝土受压承载力时可采用扩底
扩底端直径与桩身直径比D/d应根据承载力要求及扩底端部侧面和桩端
持力层土性确定最大不超过3.0
4.1.5.2 扩底端侧面的斜率应根据实际成孔及支护条件确定/he一
般取1/31/2砂土取约1/3粉土粘性土取约1/2
4.1.5.3 扩底端底面一般呈锅底形矢高hb取(0.100.15)D
混凝土预制桩
17
4.1.6 混凝土预制桩的截面边长不应小于200mm预应力混凝土预制
桩的截面边长不宜小于350mm预应力混凝土离心管桩的外径不宜小于
300mm
4.1.7 预制桩的桩身配筋应按吊运打桩及桩在建筑物中受力等条件
计算确定预制桩的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80%如采用静压法沉桩时
其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4%主筋直径不宜小于14打入桩柱顶23d
长度范围内箍筋应加密并设置钢筋网片
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桩宜优先采用先张法施加预应力预应力钢筋宜选
用冷拉级级或级钢筋
4.1.8 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采用静压法沉桩时
可适当降低但不宜低于C20预应力混凝土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
于C40预制桩纵向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30mm
4.1.9 预制桩的分节长度应根据施工条件及运输条件确定接头不宜
超过两个预应力管桩接头数量不宜超过四个
4.1.10 预制桩的桩尖可将主筋合拢焊在桩尖辅助钢筋上在密实砂和
碎石类土中可在桩尖处包以钢钣桩靴加强桩尖
钢 桩
4.1.11 钢桩可采用管型或H型其材质应符合现行有关规范规定
4.1.12 钢桩的分段长度不宜超过1215m常用截面尺寸
18
4.1.13 钢桩焊接头应采用等强度连结使用的焊条焊丝和焊剂应符
合现行有关规范规定
4.1.14 钢桩的端部形式应根据桩所穿越的土层桩端持力层性质
桩的尺寸挤土效应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4.1.14.1 钢管桩可采用下列桩端形式:
19
(1)敞口:
带加强箍(带内隔板不带内隔板)
不带加强箍(带内隔板不带内隔板)
(2)闭口: 平底
锥底
4.1.14.2 H型钢桩可采用下列桩端形式:
(1)带端板
(2)不带端板:
锥底
平底(带扩大翼不带扩大翼)
4.1.15 钢管桩应采用上下节桩对焊连接其构造见图4.1.15-1H型
钢桩接头可采用对焊或采用连接板贴角焊其构造见图4.1.15-2
20
4.1.16 钢桩的防腐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4.1.16.1 钢桩的腐蚀速率当无实测资料时可按表4.1.16确定
21
4.1.16.2 钢桩防腐处理可采用外表面涂防腐层增加腐蚀余量及阴极
保护当钢管桩内壁同外界隔绝时可不考虑内壁防腐
4.2 承台构造
4.2.1 桩基承台的构造尺寸除满足抗冲切抗剪切抗弯和上部结
构需要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4.2.1.1 承台最小宽度不应小于500mm承台边缘至桩中心的距离不
宜小于桩的直径或边长且边缘挑出部分不应小于150mm对于条形承台
梁边缘挑出部分不应小于75mm
4.2.1.2 条形承台和柱下独立桩基承台的厚度不应小于300mm
4.2.1.3 筏形箱形承台板的厚度应满足整体刚度施工条件及防水
要求对于桩布置于墙下或基础梁下的情况承台板厚度不宜小于250mm
且板厚与计算区段最小跨度之比不宜小于1/20
4.2.1.4 柱下单桩基础宜按连接柱连系梁的构造要求将连系梁高
度范围内桩的圆形截面改变成方形截面
4.2.2 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15采用级钢筋时混凝土
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承台底面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
70mm当设素混凝土垫层时保护层厚度可适当减小垫层厚度宜为
100mm强度等级宜为C7.5
4.2.3 承台的钢筋配置除满足计算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4.2.3.1 承台梁的纵向主筋直径不宜小于12架立筋直径不宜小于
10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
4.2.3.2 柱下独立桩基承台的受力钢筋应通长配置矩形承台板配筋
宜按双向均匀布置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间距应满足100200mm
对于三桩承台应按三向板带均匀配置最里面三根钢筋相交围成的三角
形应位于柱截面范围以内(图4.2.3)
22
4.2.3.3 筏形承台板的分布构造钢筋可采用1012间距150
200mm当仅考虑局部弯曲作用按倒楼盖法计算内力时考虑到整体弯矩
的影响纵横两方向的支座钢筋尚应有1/21/3且配筋率不小于0.15%
贯通全跨配置跨中钢筋应按计算配筋率全部连通
4.2.3.4 箱形承台顶底板的配筋应综合考虑承受整体弯曲钢筋的
配置部位以充分发挥各截面钢筋的作用当仅按局部弯曲作用计算内力
时考虑到整体弯曲的影响钢筋配置量除符合局部弯曲计算要求外纵
横两方向支座钢筋尚应有1/21/3且配筋率分别不小于0.15%0.10%贯通
全跨配置跨中钢筋应按实际配筋率全部连通
4.2.4 桩与承台的连接宜符合下列要求:
4.2.4.1 桩顶嵌入承台的长度对于大直径桩不宜小于100mm对于
中等直径桩不宜小于50mm
4.2.4.2 混凝土桩的桩顶主筋应伸入承台内其锚固长度不宜小于30
倍主筋直径对于抗拔桩基不应小于40倍主筋直径预应力混凝土桩可采
用钢筋与桩头钢钣焊接的连接方法钢桩可采用在桩头加焊锅型钣或钢筋
的连接方法
4.2.5 承台之间的连接宜符合下列要求:
4.2.5.1 柱下单桩宜在桩顶两个互相垂直方向上设置连系梁当桩柱
截面面积之比较大(一般大于2)且桩底剪力和弯矩较小时可不设连系梁
4.2.5.2 两桩桩基的承台宜在其短向设置连系梁当短向的柱底剪
力和弯矩较小时可不设连系梁
4.2.5.3 有抗震要求的柱下独立桩基承台纵横方向宜设置连系梁
4.2.5.4 连系梁顶面宜与承台顶位于同一标高连系梁宽度不宜小于
200mm其高度可取承台中心距的1/101/15
4.2.5.5连系梁配筋应根据计算确定不宜小于412
4.2.6 承台埋深应不小于600mm在季节性冻土及膨胀土地区其承
台埋深及处理措施应按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膨胀土地区
建筑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执行
23
xiyi第i复合基桩或基桩至xy轴的距离
H作用于桩基承台底面的水平力设计值
Hi作用于任一复合基桩或基桩的水平力设计值
n桩基中的桩数
5.1.2 对于主要承受竖向荷载的抗震设防区低承台桩基当同时满足
下列条件时桩顶作用效应计算可不考虑地震作用:
5.1.2.1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和基础抗震
24
承载力计算的建筑物
5.1.2.2 不位于斜坡地带或地震可能导致滑移地裂地段的建筑物
5.1.2.3 桩端及桩身周围无液化土层
5.1.2.4 承台周围无液化土淤泥淤泥质土
5.1.3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桩基计算各基桩的作用效应和桩身内力
时可考虑承台(包括地下墙体)与基桩共同工作和土的弹性抗力作用(计算
方法和公式详见附录B)
5.1.3.1 位于8度和8度以上抗震设防区和其他受较大水平力的高大
建筑物当其桩基承台刚度较大或由于上部结构与承台的协同作用能增强
承台的刚度时
5.1.3.2 受较大水平力及8度和8度以上地震作用的高承台桩基
5.2 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
一般规定
5.2.1 桩基中复合基桩或基桩的竖向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述极限状态
计算表达式
5.2.1.1 荷载效应基本组合:
轴心竖向力作用下
0NR (5.2.1-1)
偏心竖向力作用下除满足式(5.2.1-1)外尚应满足下式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lei大气影响急剧层中第i层土的厚度
5.3 桩基沉降计算
5.3.1 需要计算变形的建筑物其桩基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桩基变形
容许值
44
5.3.2 桩基变形可用下列指标表示:
5.3.2.1 沉降量
5.3.2.2 沉降差
5.3.2.3 倾斜:建筑物桩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之比

5.3.2.4 局部倾斜:墙下条形承台沿纵向某一长度范围内桩基础两点
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5.3.3 计算桩基变形时桩基变形指标应遵守以下规定选用:
由于土层厚度与性质不均匀荷载差异体型复杂等因素引起的地基
变形对于砌体承重结构应由局部倾斜控制对于框架结构应由相邻柱基
的沉降差控制对于多层或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应由倾斜值控制
5.3.4 建筑物的桩基变形容许值如无当地经验时可按表5.3.4规定采
用对于表中未包括的建筑物桩基容许变形值可根据上部结构对桩基变
形的适应能力和使用上的要求确定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5.6.2 锤击压应力应满足以下要求:
(1)对于钢桩锤击压应力应小于钢材的屈服强度值
(2)对于混凝土桩锤击压应力应小于桩材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5.5.6.3 对于预制混凝土桩为防止沉桩过程中出现冲击疲劳现象
应对沉桩总锤击数加以限制总锤击数可根据打桩机类型及结构地质条
件锤击能量桩材及截面面积桩垫材料等综合考虑后加以确定
5.5.7 对于一级建筑桩基和护身有抗裂要求或处于腐蚀性土质中的打
入式混凝土预制桩钢桩应按下列规定验算锤击拉应力:
5.5.7.1 遇有下列情况之一应进行锤击拉应力验算:
(1)沉桩路径中桩需穿越软弱土层
(2)变截面桩的截面变化处和组合桩不同材质的连接处
(3)桩最终入土深度20m以上
5.5.7.2 锤击拉应力验算内容包括:
(1)在锤击作用下沿桩身轴向的最大拉应力
(2)在锤击作用下与最大锤击压力相应的某一横截面的环
58
5.5.7.4 锤击拉应力值应小于桩身材料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5.5.8 对于受长期或经常出现的水平力或拔力的建筑桩基应验算桩
身的裂缝宽度其最大裂缝宽度不得超过0.2mm对于处于腐蚀介质中的
桩基应控制桩基不出现裂缝对于桩基处于含有酸氧等介质的环境中
时则其防护要求还应根据介质腐蚀性的强弱符合有关专门规范的规定采
取专门的防护措施保证桩基的耐久性
5.5.9 预制桩桩身配筋可按计算确定吊运时单吊点和双吊点的设置
应按吊点(或支点)跨间正弯距与吊点处的负弯矩相等的原则进行布置考
虑预制桩吊运时可能受到冲击和振动的影响计算吊运弯矩和吊运拉力时
宜将桩身重力乘以1.3的动力系数
5.5.10 当进行桩身截面的抗震验算时应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J11考虑桩身承载力的抗震调整
59
60
5.6.3 箱形承台和筏形承台弯矩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5.6.3.1 箱形承台和筏形承台的弯矩宜考虑地基土层性质基桩的几
何特征承台和上部结构形式与刚度按地基桩承台上部结构共同
作用的原理分析计算
5.6.3.2 对于箱形承台当被端持力层为基岩密实的碎石类土砂
土且较均匀时或当上部结构为剪力墙12层以上框架框架剪力墙
体系且箱形承台的整体刚度较大时箱形承台顶底板可仅考虑局部弯曲
作用进行计算
5.6.3.3 对于筏形承台当桩端持力层坚硬均匀上部结构刚度较好
且柱荷载及柱间距的变化不超过20%时可仅考虑局部弯曲作用按倒楼盖
法计算当桩端以下有中高压缩性土非均匀土层上部结构刚度较差
或柱荷载及柱间距变化较大时应按弹性地基梁板进行计算
5.6.4 柱下条形承台梁的弯矩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5.6.4.1 按弹性地基梁(地基计算模型应根据地基土层特性选取)进行
分析计算
5.6.4.2 当桩端持力层较硬且桩柱轴线不重合时可视桩为不动支座
按连续梁计算
5.6.5 墙下条形承台梁可按倒置弹性地基梁计算弯矩和剪力(详见附
录F)对于承台上的砖墙尚应验算桩顶以上部分砌体的局部承压强度
61
受冲切计算
5.6.6 柱(墙)下桩基承台受冲切承载力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5.6.6.1 冲切破坏锥体应采用自柱(墙)边和承台变阶处至相应桩顶边
缘连线所构成的截锥体锥体斜面与承台底面之夹角不小于45(见图
5.6.6-15.6.6-2)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局部受压计算
5.6.13 对于柱下桩基当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柱的强度等级时
应按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的规定验算承台的局部受压承载

5.6.14 当进行承台的抗震验算时应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J11的规定对承台的受弯受剪切承载力进行抗震调整
6 灌注桩施工
6.1 施工准备
6.1.1 灌注桩施工应具备下列资料:
6.1.1.2 桩基工程施工图(包括同一单位工程中所有的桩基础)及图纸
会审纪要
6.1.1.3建筑场地和邻近区域内的地下管线(管道电缆)地下构筑物
危房精密仪器车间等的调查资料
6.1.1.4 主要施工机械及其配套设备的技术性能资料
6.1.1.5 桩基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6.1.1.6 水泥砂石钢筋等原材料及其制品的质检报告
6.1.1.7 有关荷载施工工艺的试验参考资料
6.1.2 施工组织设计应结合工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质量管理
措施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70
6.1.2.1 施工平面图:标明桩位编号施工顺序水电线路和临时设
施的位置采用泥浆护壁成孔时应标明泥浆制备设施及其循环系统
6.1.2.2 确定成孔机械配套设备以及合理施工工艺的有关资料泥
浆护壁灌注桩必须有泥浆处理措施
6.1.2.3 施工作业计划和劳动力组织计划
6.1.2.4 机械设备备(配)件工具(包括质量检查工具)材料供应计

6.1.2.5 桩基施工时对安全劳动保护防火防雨防台风爆
破作业文物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6.1.2.6 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季节性(冬雨季)施工的技术措施
6.1.3 成桩机械必须经鉴定合格不合格机械不得使用
6.1.4 施工前应组织图纸会审会审纪要连同施工图等作为施工依据
并列入工程档案
6.1.5 桩基施工用的临时设施如供水供电道路排水临设房
屋等必须在开工前准备就绪施工场地应进行平整处理以保证施工机
械正常作业
6.1.6 基桩轴线的控制点和水准基点应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开
工前经复核后应妥善保护施工中应经常复测
6.2 一般规定
6.2.1 不同桩型的适应条件如下:
6.2.1.1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粘性土粉土
砂填土碎(砾)石土及风化岩层以及地质情况复杂夹层多风化不均
软硬变化较大的岩层冲孔灌注桩除适应上述地质情况外还能穿透旧基
础大孤石等障碍物但在岩溶发育地区应慎重使用
6.2.1.2 沉管灌注桩适用于粘性土粉土淤泥质土砂土及填土
在厚度较大灵敏度较高的淤泥和流塑状态的粘性土等软弱土层中采用时
应制定质量保证措施并经工艺试验成功后方可实施
夯扩桩适用于桩端持力层为中低压缩性粘性土粉土砂土碎石
类土且其埋深不超过20m的情况
6.2.1.3 干作业成孔灌注桩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粘性土粉土填
土中等密实以上的砂土风化岩层人工挖孔灌注桩在地下水位较高
特别是有承压水的砂土层滞水层厚度较大的高压缩性淤泥层和流塑淤
泥质土层中施工时必须有可靠的技术措施和安全措施
6.2.2 钻(冲)孔机具的适用范围可按照表6.2.2选用:
6.2.3 成孔设备就位后必须平正稳固确保在施工中不发生倾斜
移动为准确控制成孔深度在桩架或桩管上应设置
71
72
6.2.6.7 钢筋笼主筋的保护层允许偏差如下:
水下浇注混凝土桩20mm
非水下浇注混凝土桩10mm
6.2.7 粗骨料可选用卵石或碎石其最大粒径对于沉管灌注桩不宜大
于50mm并不得大于钢筋间最小净距的1炖3对于素混凝土桩不得
73
大于桩径的1/4并不宜大于70mm
6.2.8 检查成孔质量合格后应尽快浇注混凝土桩身混凝土必须留有
试件直径大于1m的桩每根桩应有1组试块且每个浇注台班不得少
于1组每组3件
6.2.9 为核对地质资料检验设备工艺以及技术要求是否适宜桩
在施工前宜进行试成孔
6.2.10 人工挖孔桩的孔径(不含护壁)不得小于0.8mm当桩净距小于
2倍桩径且小于2.5mm时应采用间隔开挖排桩跳挖的最小施工净距不
得小于4.5mm孔深不宜大于40mm
6.2.11 人工挖孔桩混凝土护壁的厚度不宜小于100mm混凝土强度
等级不得低于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多节护壁时上下节护壁间宜用
钢筋拉结
6.2.12 灌注桩施工现场所有设备设施安全装置工具配件以及个
人劳保用品必须经常检查确保完好和使用安全
6.2.13 人工挖孔桩施工应采取下列安全措施:
6.2.13.1 孔内必须设置应急软爬梯供人员上下井使用的电葫芦
吊笼等应安全可靠并配有自动卡紧保险装置不得使用麻绳和尼龙绳吊挂
或脚踏井壁凸缘上下电葫芦宜用按扭式开关使用前必须检验其安全起
吊能力
6.2.13.2 每日开工前必须检测井下的有毒有害气体并应有足够的安
全防护措施桩孔开挖深度超过10m时应有专门向井下送风的设备风
量不宜少于25L/S
6.2.13.3 孔口四周必须设置护拦一般加0.8m高围栏围护
6.2.13.4 挖出的土石方应及时运离孔口不得堆放在孔口四周1m范
围内机动车辆的通行不得对井壁的安全造成影响
6.2.13.5 施工现场的一切电源电路的安装和拆除必须由持证电工操
作电器必须严格接地接零和使用漏电保护器各孔用电必须分闸严
禁一闸多用孔上电缆必须架空2.0m以上严禁拖地和埋压土中孔内
电缆电线必须有防磨损防潮防断等保护措施照明应采用安全矿灯
或12V以下的安全灯并遵守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
的规定
6.3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
泥浆的制备和处理
6.3.1 除能自行造浆的土层外均应制备泥浆泥浆制备应选用高塑
性粘土或膨润土拌制泥浆应根据施工机械工艺及穿越土层进行配合比
设计膨润土泥浆可按表6.3.1的性能指标制备
74
6.3.2 泥浆护壁应符合下列规定:
6.3.2.1 施工期间护筒内的泥浆面应高出地下水位1.0m以上在受水
位涨落影响时泥浆面应高出最高水位1.5m以上
6.3.2.2 在清孔过程中应不断置换泥浆直至浇注水下混凝土
6.3.2.3 浇注混凝土前孔底500mm以内的泥浆比重应小于1.25含
砂率8%粘度283s
6.3.2.4 在容易产生泥浆渗漏的土层中应采取维持孔壁稳定的措施
6.3.3 废弃的泥浆碴应按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处理正反循环钻
孔灌注桩的施工
6.3.4 钻孔机具及工艺的选择应根据桩型钻孔深度土层情况
泥浆排放及处理等条件综合确定对孔深大于30m的端承型桩宜采用反
循环工艺成孔或清孔
6.3.5 泥浆护壁成孔时宜采用孔口护筒护筒应按下列规定设置:
6.3.5.1 护筒埋设应准确稳定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的偏差不得大
于50mm
6.3.5.2 护筒一般用48mm钢板制作其内径应大于钻头直径
100mm其上部宜开设12个溢浆孔
6.3.5.3 护筒的埋设深度:在粘性土中不宜小于2.0m砂土中不宜小
于1.5m其高度尚应满足孔内泥浆面高度的要求
6.3.5.4 受水位涨落影响或水下施工的钻孔灌注桩护筒应加高加深
必要时应打入不透水层
6.3.6 在松软土层中钻进应根据泥浆补给情况控制钻进速度在硬
层或岩层中的钻进速度以钻机不发生跳动为准
6.3.7 为了保证钻孔的垂直度钻机设置的导向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6.3.7.1 潜水钻的钻头上应有不小于3倍直径长度的导向装置
75
6.3.7.2 利用钻杆加压的正循环回转钻机在钻具中应加设扶正器
6.3.8 钻进过程中如发生斜孔塌孔和护筒周围冒浆时应停钻待
采取相应措施后再行钻进
6.3.9 钻孔达到设计深度清孔应符合下列规定:
6.3.9.1 泥浆指标参照第6.3.2.3款执行
6.3.9.2 灌注混凝土之前孔底沉碴厚度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端承桩50mm
摩擦端承端承摩擦桩10mm
摩擦桩300mm
冲击成孔灌注桩的施工
6.3.10 在钻头锥顶和提升钢丝绳之间应设置保证钻头自转向的装置
以防产生梅花孔
6.3.11 冲孔桩的孔口应设置护筒其内径应大于钻头直径200mm
护筒应按第6.3.5条设置
6.3.12 泥浆应按第6.3.2条和6.3.3条执行
6.3.13 冲击成孔应符合下列规定:
6.3.13.1 开孔时应低锤密击如表土为淤泥细砂等软弱土层可
加粘土块夹小片石反复冲击造壁孔内泥浆面应保持稳定
6.3.13.2 在各种不同的土层岩层中钻进时可按照表6.3.13进行
6.3.13.3 进入基岩后应低锤冲击或间断冲击如发现偏孔应回填片
石至偏孔上方300mm500mm处然后重新冲孔
76
6.3.13.4 遇到孤石时可预爆或用高低冲程交替冲击将大孤石击碎
或挤入孔壁
6.3.13.5 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以防扰动孔壁造成塌孔扩孔
卡钻和掉钻
6.3.13.6 每钻进45m深度验孔一次在更换钻头前或容易缩孔处
均应验孔
6.3.13.7 进入基岩后每钻进100500mm应清孔取样一次(非桩端
持力层为300500mm桩端持力层为100300mm)以备终孔验收
6.3.14 排碴可采用泥浆循环或抽碴筒等方法如用抽碴筒排碴应及时
补给泥浆
6.3.15 冲孔中遇到斜孔弯孔梅花孔塌孔护筒周围冒浆等情况
时应停止施工采取措施后再行施工
6.3.16 大直径桩孔可分级成孔第一级成孔直径为设计桩径的0.6
0.8倍
6.3.17 清孔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6.3.17.1 不易坍孔的桩孔可用空气吸泥清孔
6.3.17.2 稳定性差的孔壁应用泥浆循环或抽碴筒排碴清孔后浇注混
凝土之前的泥浆指标按第6.3.2.3款执行
6.3.17.3 清孔时孔内泥浆面应符合第6.3.2.1款的规定
6.3.17.4 浇注混凝土前孔底沉碴允许厚度应按第6.3.9.2款的规定执

水下混凝土的浇注
6.3.18 钢筋笼吊装完毕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应立即浇注水
下混凝土
6.3.19 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应符合下列规定:
6.3.19.1 水下混凝土必须具备良好的和易性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
定坍落度宜为180220mm水泥用量不少于360kg/m3
6.3.19.2 水下混凝土的含砂率宜为40%45%并宜选用中粗砂粗
骨料的最大粒径应80)
可取s=6080mm对应的荷载
C.0.10.3 根据沉降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确定极限承载力:取s-lgt曲线尾
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
C.0.11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根据试桩位置实际地质条件
施工情况等综合确定当各试桩条件基本相同时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
准值可按下列步骤与方法确定:
C.0.11.1 计算试桩结果统计特征值:
111
附录D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D.0.1 试验目的:采用接近于竖向抗拔桩的实际工作条件的试验方法
确定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
D.0.2 试验加载装置:一般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千斤顶的加载反力装
置可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应尽量利用工程桩为支座反力抗拔试桩与支座
112
桩的最小间距可根据表C-1确定
D.0.3 荷载与沉降量测仪表:荷载可用放置于千斤顶上的应力环应变
式压力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联于千斤顶的标准压力表测定油压根据
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试桩上拔变形一般采用百分表测量布置方法
与竖向抗压试验相同
D.0.4 从成桩到开始试验的间歇时间:在确定桩身强度达到要求的前
提下对于砂类土不应少于10d对于粉土和粘性土不应少于15d对
于淤泥或淤泥质土不应少于25d
D.0.5 试验加载方式:一般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逐级加载每级荷载
达到相对稳定后加下一级荷载直到试桩破坏然后逐级卸载到零)当考
虑结合实际工程桩的荷载特征时也可采用多循环加卸载法(每级荷载达到
相对稳定后卸载到零)
D.0.6 慢速维持荷载法按下列规定进行加卸载和竖向变形观测:
D.0.6.1 加载分级:每级加载为预估极限荷载的1/101/15
D.0.6.2 变形观测每级加载后间隔51015min各测读一次以
后每隔15min测读一次累计1h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每次测读值记
入试验记录表(见表C-3)并记录桩身外露部分裂缝开展情况
D.0.6.3 变形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内的变形值不超过0.1mm并连
续出现两次(由1.5h内连续三次观测值计算)认为已达到相对稳定可加
下一级荷载
D.0.6.4 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1)桩顶荷载为桩受拉钢筋总极限承载力的0.9倍时
(2)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变形量为前一级荷载作用下的5倍
(3)累计上拔量超过100mm
D.0.7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分析报告的资料整理内容:
D.0.7.1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概况:整理成表格形式(宜按表C-2)并
对成桩的试验过程出现的异常现象作补充说明
D.0.7.2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记录表(宜按表C-3)
D.0.7.3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变形汇总表(宜按表C-4)
D.0.7.4绘制单桩竖向抗拔试验荷载-变形(U-)曲线图
D.0.7.5 当进行桩身应力应变测试时应整理出有关数据的记录表
及绘制桩身应力变化桩侧阻力与荷载-变形等关系曲线
D.0.8 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的判定:
D.0.8.1 对于陡变形U-曲线取陡升起始点荷载为极限荷载
D.0.8.2 对于缓变形U-曲线根据上拔量和-lgt曲线变化综合判
定即取-lgt曲线尾部显著弯曲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荷载
附录E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E.0.1 试验目的:采用接近于水平受力桩的实际工作条件的试验方法
113
确定单桩的水平承载力和地基土的水平抗力系数或对工程桩的水平承载力
进行检验和评价当埋设有桩身应力测量元件时可测定出桩身应力变化
并由此求得桩身弯矩分布
E.0.2 试验设备与仪表装置(图E-1)
E.0.2.1 采用千斤顶施加水平力水平力作用线应通过地面标高处(地
面标高应与实际工程桩基承台底面标高一致)在千斤顶与试桩接触处宜安
置一球形铰座以保证千斤顶作用力能水平通过桩身轴线
E.0.2.2 桩的水平位移宜采用大量程百分表测量每一试桩在力的作
用水平面上和在该平面以上50cm左右各安装一或二只百分表(下表测量桩
身在地面处的水平位移上表测量桩顶水平位移根据两表位移差与两表
距离的比值求得地面以上桩身的转角)如果桩身露出地面较短可只在力
的作用水平面上安装百分表测量水平位移
E.0.2.3 固定百分表的基准桩宜打设在试桩侧面靠位移的反方向与
试桩的净距不少于1倍试桩直径
E.0.3 试验加载方法:宜采用单向多循环加卸载法对于个别受长期水
平荷载的桩基也可采用慢速维持加载法(稳定标准可参照竖向静载试验)进
行试验
E.0.4 多循环加卸载试验法按下列规定进行加卸载和位移观测:
E.0.4.1荷载分级:取预估水平极限承载力的1/101/15作为每级荷载
的加载增量根据桩径大小并适当考虑土层软硬对于直径3001000mm
的桩每级荷载增量可取2.520kN
E.0.4.2 加载程序与位移观测:每级荷载施加后恒载4min测读水平
位移然后卸载至零停2min测读残余水平位移至此完成一个加卸载
循环如此循环5次便完成一级荷载的试验观测加载时间应尽量缩短
测量位移的间隔时间应严格准确试验不得中途停歇
E.0.4.3 终止试验的条件:当桩身折断或水平位移超过3040mm(软
土取40mm)时可终止试验
114
E.0.5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报告内容及资料整理
E.0.5.1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概况:整理成表格形式(宜按表C-2)对成
桩和试验过程发生的异常现象应作补充说明
E.0.5.2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记录表(宜按表E-1)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附录 本规范用词说明
一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不同
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132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
二条文中指明必须按其他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按执行
或应符合的规定
附加说明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加单位
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加单位:同济大学
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重庆建筑大学
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设计院
上海市基础工程公司
广东省基础工程公司
主要起草人:刘金砺 黄 强 费鸿庆 洪毓康 黄求顺
俞振全 龚一鸣 陈竹昌 钟 亮 贾庆山
桂业琨 经永新 陈启芬

 
分享到:
上一条: 没有了 下一条: 没有了
相关信息

法律咨询:叶怀静主任律师
联系电话∶ 13914965048 传真 0512-50103172 邮编 215300
邮箱∶yelawyer@126.com
地址∶昆山市前进东路898号帝景大厦1502-1505室(点击看地图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
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